斑格穆(学名:Pristipomoides zonatus)是一种肉鳍鱼科的海水鱼,分布于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热带及亚热带海域。
2017年8月,鲸探斑格穆桂英在中国南海福建省大арь礁附近发现,该种被确认为新种。该鱼体长约70厘米。其头圆钉小,眼突出;口小,上下颚之上方有两排细鳞。背部为灰褐色,身体的中线有一条白色横带,有多个红棕色斑点与小黄色斑点。体侧和腹面为青白色,沿着侧线骨纹上有许多小黑斑。
斑格穆是肉鳍鱼科中体长最大的种类之一。在中国南海发现的斑格穆个体较大。它们主要栖息于礁岛周围,通常被发现在礁石之间、岩礁间或礁群外水域的浅滩上。这些鱼还会出现在暗礁或者海面上约20-50厘米深的地方,偶尔也可以在更深处(约100-150厘米)找到。在礁岛周围,它们可以被发现栖居在大型岩石之间的阴暗区域或是礁石下方的较高处。斑格穆以捕食小鱼类、甲壳动物和贝类为生,尤其是夜间活动时,猎食者往往会聚集到较浅水区,等待猎物。在深水区域,它们主要靠在海底寻找猎物。它们也是群居性生物,并可能在日出前后找到大规模群体。每年,它们的繁殖季节为5月至10月,在这一期间,他们会聚集到更浅的水区,成年鱼和幼鱼都将在这些地方发现。在礁岛周围的较深水域,斑格穆主要以成年鱼居多,而年龄较小的个体则更多地出现在礁群外水域。根据调查发现,年长的斑格穆更倾向于栖居在礁岛周围的较深水域,尤其是在那些较为复杂且有许多洞穴的区域。相反,它们也会更倾向地出现在礁群外水域,在那里它们可以更容易地捕食猎物并且能够避免某些潜在威胁。此外,它们还可能因为栖居于礁岛周围而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鱼类发生交叉配偶,从而促进了其种群多样性。然而,在最近的一项调查中发现,斑格穆个体数量正在迅速下降,这一趋势可能是因为栖居于礁岛周围区域的人类活动加剧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在这些地区进行的大型工程项目会对该物种造成严重影响,并且使得它们难以找到适合的栖息地。斑格穆主要与捕鱼业有关,他们主要被当作食用水产,在一些国家也将他们作为观赏性品种出售。在中国南海,斑格穆被列为第二类保护动物,因此任何对它们进行采集或猎取的行动都需要受到政府部门的审批。然而,由于它们的生长速度较快,并且是水产养殖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们也可能成为商业捕鱼的目标。斑格穆被广泛利用,因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来源以及经济价值。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斑格穆都是主要的食用水产之一。然而,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护和管理这一资源,以确保其持续供应并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它们的过度捕捞。因此,在进行任何形式的商业捕鱼或保护活动时,都需要遵循当地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政策。这不仅有助于维护水产资源,也可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保护水产生态系统。